中文
搜索

创作,是翻译的终极追求

发布时间: 2022年03月18日浏览量:
过去一成不变的翻译工作,让我逐渐习惯了字对字的翻译模式,而当我再次重新审视这个行业及相关的最新要求的时候,才发现进行创作式翻译是这个行业最终的要求和长期的目标。虽然目前还无法在译文中广泛推广开,但树立这一认识和目标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,而不单单是一种虚无或空洞的要求。


最近听过的一场分享会上,黄老师侃侃而谈,语气平缓亲切,内容详实又提纲挈领。指出我们之前可能存在的问题,又提出了新的要求。黄老师讲space是否是可数名词,这个问题发人深思,黄老师对这个词的使用方法作了详尽细致的说明。在特定场景下,可以当做可数名词而使用复数的形式。这个结论是具有颠覆性的,对于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灵活处理单复数的问题很有帮助。

类似的情况,比如:时间time是当做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?在特定的场景下,两个时间之间有时间差,这种暗示数量的场景之下,可以灵活处理;再比如所有格的例子:“用户的”,翻译成user's,这个做法虽然有独创性,也解决了of过多而引起的表达不简洁的问题,但是要特别注意,这个例子不是普遍适用的,这一次恰恰出现在了背景技术部分,也就是写作方式很灵活,用词限制比较少的部分。
 
在翻译领域多思多想,严谨用词,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。对于我个人而言,在表达技巧上也有很多的启发,我反复思考这些知识点,感觉受益诸多。

反观翻译的过程本身,是一种语言场景的转化,受限于译者的水平,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,比如,football很多场景下译为足球,但在一些国家指的是橄榄球。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每一个用词,每一个句式都值得再三的思考确认。

翻译的过程也是对原文内容的学习过程,技术的积累是在不断思考原文、质疑、确认的过程中获得的。最初的翻译可能是基于语法,主语对主语,宾语对宾语,谓语对谓语,这种近似呆板的翻译,虽然技术性较低,但是保证了语言之间转化的损失最小化。而现在,用创作性的翻译,更符合用户的需求。

相关新闻